作品名称《昆曲NFT形象设计》——以生旦净末丑为例
作品分类民族文化
参赛院校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
指导老师邓韵
团队成员施佐晨/吴通波/唐世宸/张天曙/张艺
奖项等级国赛一等奖
竞赛年份2023
现代的昆曲艺术传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,昆曲逐渐以新模式走进我们的生活,但是各项技术成果还上完全成熟,应用方式还有待探索。由于昆曲角色是昆曲艺术的符号代表,所以本文通过对昆曲元素进行文献分析与总结,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昆曲NFT虚拟形象,尝试探索“文化元宇宙”模式下昆曲的数字化进程。研究具有以下三个层面意义: 一、从艺术传播媒介的形式价值来讲,本研究所涉及到VR、A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,这种媒介将昆曲艺术的交互方式变得更为有趣,也更加沉浸化,同时这种模式也是年轻群体所青睐的。本文尝试探索新媒介传播方式运用到“非遗”传承中,通过更加真实的交互体验,充分调动新兴群体的积极性,提高他们对昆曲角色的兴趣,引导他们了解昆曲角色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。 二、从艺术设计的价值体验来讲,昆曲五大门类角色的视觉形象影响着新兴群体对昆曲的兴趣,也直接影响对昆曲的关注度以及对昆曲艺术的理解力。将昆曲角色人物通过新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,让原本深奥的昆曲艺术“平民化”,让大家在“玩”中了解昆曲,爱上昆曲,能够创造更有深度的价值体验。让技术来服务于艺术,服务于信息的传递于交互,讲好文化故事,为今后的“昆曲元宇宙”的设计于搭建提供借鉴与参考意义。 三、从艺术发展的技术形式来讲,虚拟现实是一种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沉浸式体验。无论是什么技术形式,核心都是“体验”二字。怎么样让观众在过程中喜爱上表现的内容,让观众在过程中获取什么样的信息,在体验过程后会有怎样的思考和收获,这是艺术和技术融合的意义所在,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。所以本文以“沉浸式”体验为主要目标,在更大的维度上跟大众产生共鸣。